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思索_ 耳機啟示錄 (上) 符號的力量

                                           Photo source: Urbanears.



流行音樂,以瑞典來說,通常面對的是較年輕的族群,消費的習慣也僅於特定的時間與固定的場所中 (比方家中3C 配備前,現場演唱會中或是使用傳統MP3 之時)

近幾年iPod的出現,首先解放了有型有款的聽音樂之時空限制,線上串流音樂Spotify.com 的服務上市之後,更讓斯堪地那維亞的年輕人能隨時隨地無限制地(吃到飽)聽到喜愛的音樂,於是,一個其實相當明顯的,然卻不容易一眼看見的需求就浮現了— 我們每天拿著智慧型手機,載著這麼多的好音樂,卻用著中等表現以下的耳機來聆聽,怎麼說都不對,特別是手機廠搭配的耳機,千篇一律單調乏味品質良莠不齊,在這樣「產業所做的努力與顧客的期望之間所產生的不一致」的情況下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之語),北歐一些創新者就抓住了這個縫隙,一舉在瑞典與丹麥掀開了新耳機品牌的熱潮。

瑞典市面上,除了傳統耳機大廠之外,令人垂涎的新創品牌有:
A.色彩鮮豔,造型俐落的瑞典Urbanear
B. 街頭風、強調個人不羈風格的瑞典Wese
C. 承襲 Apple 設計血統的瑞典Nocs
D. 極簡北歐風格的丹麥 aiaiai
E  技術偏執的瑞典 Jays

依據官方的資料顯示,瑞典是世界上第三大流行音樂出產國,如果這個說法為真,那我不難想像這麼多與音樂產業相關的工作者,比方填詞作曲、樂團演奏、歌手、電腦混音、演出場地經營、經紀公司以及DJ等等,就是這股耳機狂潮的幕後黑手。此刻,我站在斯德哥爾摩某賣場貨架前方,鋪滿整面牆無邊無際的耳機品牌著實讓我發慌。

耳機,已經從單純的「傳送音樂」之物體,變成為一項「展現自我」的標籤工具。也就是說,消費者對耳機的期望,已經從單純的功能性生理需要,提昇到了社會需要(參見馬斯洛需求理論)。這個深刻的轉變,讓昔日幾家耳機大廠於一夕之間失去了寡占地位,因為他們還是無法分清楚「帶有符號學意義,本身就是時尚品的物件」與「有時尚感的高階機械裝備」之不同。

三四年前當智慧型手機還沒這麼流行時,瑞典人因為擔心手機會導致腦癌,就已經大量使用帶有麥克風的耳機來說話,在iPhone Spotify橫掃斯德哥爾摩之後,在地鐵上街頭上,所有的人,除了低頭觸觸觸之外,耳上都掛著一付耳機,玩樂團的年青人戴著 Urbanears,街頭遊盪的青春少年將Wesc 放在滑板邊旁,工業設計師慎重地將 aiaiai 收在無印良品的黑色背包中,商務人士仔細地掛上Bose 不讓耳機弄壞了髮上的油光。

我,戴上了壞了右邊的純白耳機,聽著巴哈,想著這個符號物體的下一個發展的趨勢。

1 則留言:

  1. 音響玩家戴著高階的耳機,並故意在其他玩家面前使用,讓其他人隱隱聽見耳機傳出的空氣振動,在這樣的場域中高階耳機也成為一種符號,它不那麼時尚的外表也符號化,成為這個特殊場域專屬的時尚。這麼說來時尚的標準是浮動的,因應不同的價值標準而有不同的型態。在這個音響玩家的場域中,耳機也已經從單純的「傳送音樂」之物體,變成為一項「展現自我」的標籤工具。以此而論昔日的耳機大廠之所以失去優勢,或許並非他們無法分清楚,而是他們無法放下他們所熱愛的「時尚」,而只願意將主流時尚當成裝飾性的點綴,同理主流的時尚人士也必定不願意在他的社交圈中帶上厚重的專業耳機,因為他們熱愛他們的時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