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8日 星期三

狂想 _ 綠藻的迷人呼吸 _ 02 微弱實踐 (上)



2011年,我有幸受到台北世界設計大展(主題展)策展人胡朝聖的邀請加入團隊。

於內部討論時我們就希望主題展不要只單純地從文創角度來看設計,而能從跨領域的視角,比方從藝術、建築、都市發展、科技、NGO (非營利組織) 等來與設計互動交流,也就是將大會主軸「交鋒」這兩個字真正的意涵發揮出來。

我負責的一個小部份是將設計與生物科技跨界的可能展現出來,於是我立刻想到了綠藻。 我與 Mats 討論,他提到了倫敦有一家建築事務所正在發展的一個概念:互動綠藻農場 (這個會在後文再次討論),基本上是透過裝置藝術與人之間的互動,將綠藻的特性與未來的可能性表現出來。

我看了他們的作品之後覺得這樣的做法,雖然有趣,但其實不容易讓參與的現場觀眾了解我們所要表達的意義,更何況在現有的預算下,也是不可能建置出這樣的作品。 我於是想要找一個好的工業設計團隊,來試試看我們的 Nespresso 概念。 

我在瑞典尋了幾個設計公司,才發現,跨界這件我為很簡單的事情,其實是特別困難的。差不多就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死循環問題了。

設計師的專長在設計,或是美學、或是造型材質,除非接了客戶的委託,否則很難去主動地去了解另一個新的領域,(其實每個工作不都是這樣)

同樣的,其它領域的人,比方科學家,也無法了解設計,他們不知道「設計」會是一個相當有用且有效的工具,可以協助表達或深入地展現他的科學發現,他們無法想像設計師能幫上忙,更別提開口甚或交談溝通了。

當然,設計師也無法看見科學發現的意義或是其商業上的潛力。也因此,我與幾位瑞典工業設計師討論綠藻這個案子,都是不了了之。

有幸的是,我口袋中還有一位人選,一位對生物科技有著極深興趣的工業設計師 Olof 。他的畢業論文就是在探討可否利用細菌快速生長的特性,去長出一個產品。 

這個「以細菌去長出一個鹽罐」的概念聽起來十分的奇怪,但我在其畢業展場上與olof 交談完之後。

我知道,他就是我要找的人。


Photo source : Olof Einarsson

延伸閱讀
Future of Bio- product design : http://olofmasterthesis2011.tumblr.com/

2012年2月5日 星期日

狂想 _ 綠藻的迷人呼吸 _ 01 白日發夢



當我瑞典朋友 Mats 跟我提到他在做一個與Algae (綠藻)相關的案子時,我不由得露出了驚訝的表情。以我這樣普通平凡無生物學知識的人,聽到綠藻,所能想到的就是元本山海苔了,了不起就是再加上高岡屋海苔。

聽他說了一些比方 Photobioreactor , raceway ponds 等外星辭彙之後,當晚我花幾個小時讀了些綠藻的資料,竟發現這個有三億年歷史的古老單細胞生物,似乎可以是我們人類所造五濁惡世的未來救贖。

綠藻的特性,它能以廢水灰水鹽水海水餵養,它可以用許多植物無法消受的工廠廢物流來滋長。 最重要的是,它藉由己身的呼吸 (光合作用) ,就能達成現今世界一項相當重要的環境課題:減碳。﹙一公克藻類可以吸收兩公克的碳,然後吐出氧氣﹚。

綠藻成長後,其油脂經過萃取,能轉化成生質能源;其澱粉可以製做食物;它還能產生,高價的Omega 3魚油。 這樣的發現讓我產生了相當大的興趣,然後從商業面著手google 下去,發現美國有很多綠色能源公司,早已開始這類的技術研發以及投資,其目標是希望能以綠藻產出的生質能源來替代石油,不管這些公司的出發點,是經濟上、政治上、或是國家安全的考量。

然而這些公司,都遭遇了一個基本的問題,需要大量的土地與初期的投資來養殖生產能源的綠藻,然後因著成長的良率以及轉換效率的問題,它的能源轉換成本太高,價格上就是無法與石油相比。

從可得的公開資訊總地看起來,就算是美國以國防預算來支持這樣的研發,五年到十年之內,要成為石油的競爭者似乎是不可能的事。

可能是人類未來的綠藻產業,就這麼不上不下著。

隔了一周,我與Mats再次碰面, 他說他的瑞典科學家朋友,正在進行這領域的創業,所做的是,在北歐布建起廣大的綠藻田,然後抽取萃化,成為可用的替代能源。

我想,這是否就是「專家的盲點」、「成功者的兩難」,無法跳脫自己的聖域,熟悉的戰場,無法放下勳章榮光,也因此就無法歸零思考,這對創新或是新創來說,都是相當要命的。

我說,如果連美國軍方的巨大資本都玩不起來,恁是沒有一間歐洲新創公司可以獨力完成。

我們低頭喝了口手上失溫的拿鐵,我忽然想到,如果不以石油的替代品為出發點,直接將綠藻的美好特性給消費者來使用呢?也就是將綠藻從田中放入每個人的家中呢?

如果綠藻可以變成像 Nespresso 咖啡機 ,人們可以隨自己的需求放入不同的功能膠囊:
比方家中空氣很髒,所以想要超強的氧氣來舒坦一下,那我就放個超氧綠藻膠囊。
如果我周末要騎生質能源自行車去木柵喝茶,那就投放個高單位能源綠藻膠囊。
打算下周日要辦個晚餐,需要一些有機澱粉來烹調,那就拿幾個濃醇綠藻膠囊。

然後人們就走到街角的 7-11架上,去挑選膠囊,團購還可以殺價!

(續待)

照片三億年歷史的古老單細胞生物:綠藻Photo source: Joel Magnusson

2012年2月2日 星期四

思索_跨越設計的下一步 _ (下)



重新思索人的角色與定位:從資源消耗者,成為資源生產者

從歷史角度來看,舊世代的設計者,受到了職業上「將物體之造型與功能推到極致」的內在要求影響,許多因此被跼限於物件導向的思考模式,常常忘了身為一個人(Human)一個地球上的物種( Species)的這件事。

於是乎,物體的功能越來越強,種類越來越多,然後開啟了一種「為了維持某物件功能的完善,所以再設計了九種物件與十多種功能的周邊配件」這樣惡性的循環。而我們人啊,也就無自覺地成為一個巨大的血肉機器,以無盡物體無量資源來填充運轉。

這情況幾乎註定是無法長久的。

所幸,許多有著前瞻目光的設計者,開始透過重新思考人類在地球上的角色與定位,嘗試反轉這個惡之循環。比方德國MDCV設計公司就提出了一個相當好的概念︰修正工業循環的「從搖藍到搖藍」( Cradle to Cradle)之設計提案。

於此之外,更有透過科技訊息管理,將已存在人類文明體系的能源做有效分配之智慧電網,當然還有世界各國急切發展的再生能源產業等等,這些努力都是我們「從資源濫用者,進到資源珍惜者」的巨大跨步。

於新世紀開端不久的此刻,上述「從搖藍到搖藍」等各種努力更進一步發展成一種哲學式的「從設計者的角度重新思索身為一個人在地球上之意義」的概念,我必需這麼說,也只有在資本主義體系下扮演重要趨動角色的設計者,開始思索如是簡單如是基本的問題之後,我們才能看見人類「從能源消耗者,提昇至能源生產者」這般美好的遠景。


我想,當人們漸漸明白自己在這個世界的定位與角色之後,設計下一步該走向哪裡這樣的提問,便已不再是問題了。


照片Propeller Design的 evelo。
Photo source: propeller.se

The evelo electric bicycle system is a concept which encourage people to leave the car at home. Standard socket charging combined with a detachable battery, the system plugs straight into existing infrastructure. An electronic lock solution and app-controlled monitoring provides a convenient and secure experience for the user. One more bicycle means one less 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