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思索 _ 跨越設計的下一步 _ (中)



放創新:與以研發為核心 的學科進行跨界結合

人類因著自身愚行,為自己與地球帶來了污染、貧困、剝削等等看似無解的困境,於是激發了社會責任與永續生活的反向善念思維,接著我們開始看見各國設計師們在這樣的鼓舞下紛紛提出了對治之道,比方協助第三世界發展的「熱血設計」 (Red Design),比方對抗都市環境惡化的生態設計 (Ecological Design)等等,然而這些辛苦努力,許多時候,似乎都只能緩解表象,無法有效地解決問題。

為什麼呢?是因為這些設計師缺少創意、缺少邏輯思考、缺少設計思維 ( Design Thinking)或用
心不夠嗎?不是的,一個可能的答案是,在這些牽涉領域繁浩的巨大問題前方,單純的創
意、單一的學問視角已不足夠,在大問題前方,必需要有以研究為核心的紮實知識為基底,
再加上跨領域整合的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地看清全貌。也就是說,熱血沸騰的設計師們必需
跨出自己的慣有地域,以開放的態度,與不同學科的學者來自各領袖的研究人員合作,才足
以解決這樣巨大的,關於地球生態與人類生存的問題。

法國設計師 Mathieu Lehanneur就是一個相當好的淺顯的例證,他嘗試將一些基礎的科學技術應用在設計上面,比方互動式中和噪音球,比方提醒兒童服氣喘藥的醫療器具,或是活植物空氣濾淨機等等。他的這些設計都有著相當紮實的研究結果在後方支持著,也因此 Lehanneur 的作品,就比許多輕飄飄的「綠色設計」更能有效地解決我們面對的困境與難題。

也許有人會說「以研發為核心」這便已不是設計,這是工研院或學術單位技轉的工作。
我認為這樣的看法,是小看了設計的價值、小覷設計師的專精。在技轉層次技術優先的角度下,很多時候設計師都是一個被動的角色, 一個處理風格 (style)或是生產流程 ( process)的外圍人員,其實設計師的價值不僅於此,他們比學者比研究人員,常有著更多的消費者洞見,也更懂得貼進市場需求,他們可以主動地依著需求面去反向整合研發,去調取可用的技術。在這樣主動的積極的參與之下,設計師便與各領域之研發團隊,站在一個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啟發交流,讓所謂的創造發明 (Invention),變成為真正能為社會與人類所用的創新力量(Innovation)。

這樣的看法,可以說是北歐所主張的設計階梯 (The design ladder)理論中,最高位階「設計做為一種創新核心(Design as innovation) 的概念之延伸,階梯理論探討的是設計在商業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指出在階梯最高位階時,設計師與所服務公司高層是密切互動的,設計本身是在公司的商業模式與創新概念層級運作。當明白了這個理論之後,只要將公司轉換成任一創造發明的組織時,就能全然明瞭這個開放創新的意義了。

我們也可以觀察史丹佛大學的哈索普萊特納設計學院(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之授課模式,這個網羅工學院、醫學院、商學院等不同領域教授的課程,就是一個相當有啟發性的類似例證。

要提出說明的是,這樣的概念,並不是回到科學至上、技術為尊的論點,一切學術研究單位甚至民間發明家所產出的智慧結晶都是設計者得以善用的,也因此所謂的跨界,可以是生物與生命科學,可以是社會學、心理學,更可以是統計概念或是人類學田野調查。

也當設計者,開始以更高的角度,思索自己的能用之後,才發現自己不僅是商業界的指路明燈,更可以是永續地球的開路先峰。


照片 Mathieu Lehanneur的活植物空氣濾淨機。Photo source: mathieulehanneur.fr

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思索_ 跨越設計的下一步 (上)



IDEO 為首之設計思考已成為顯學,大家都認同Design Thinking 是那些於新世紀迷途之商業界人士的指路明燈。令人好奇的是,當設計思考逐漸走進成熟期之後,未來,設計產業要走向哪裡。

向時尚與藝術靠攏
當世界已逐漸被圖像思考的視覺文化所統治,設計產業亦開始將時尚概念加入了其產出之中。設計對於「時尚」的使用,便不再局限於追趕潮流顏色或探索當紅材質,時尚產業中那些真正迷惑消費者的手法,比方模特兒使用、比方燈光彩妝與情境布置等等技術,正式地被引進設計產業之中。

設計師們也漸漸跳出了產品核心、物核心的思維,開始從情境、想像與對完美生活的企盼–這些消費者購物時最真實的驅動力著手。於此同時,「藝術」的概念與作法,也逐漸以「設計的更高型式」之面容,出現在世界各地的設計展會中。

若我們以斯德哥爾摩家具展主館邀請的Guest of Honor來看,可以得到與這個觀點相當一致的結果–2010年是英國時尚界大師 Paul Smith, 2011年則是以色列身兼詩人、導演、設計師、藝術家等多重身份的 Arik Levy。在設計師們大量汲取藝術與時尚精髓之後,他們於是從單純的物件的創作者,成為一位說故事的人。

然而這就夠了嗎?設計產業在造型( Form)已臻善好、時尚藝術氣質兼美、動人故事業已說盡之時,它還有下一步嗎?

其實,這個問題,2011世界設計大會主辦單位已藉由包 括經濟發展、網路技術、生物科技、都市發展與國際遷移等五大趨勢論壇,為我們指出了兩個相當清楚的方向:


其一,就是設計應與資訊與生物科技等以研發為核心的學科進行跨界創新。


其二,就是透過設計來重新思考人類在地球上的角色與定位。

(續待)


本文初次發表於《可口煉金術》2011年試刊號
照片Alexander Lervik LED 裝置藝術。Photo source: Stockholm Furniture Fair.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北方孤寂 及其所創造的 _ Ref for 做夢的勇氣



自從搬來斯德哥爾摩,然後意外地成為文創產業經紀人之後,生活產生了相當大的變化。 我開始花很多時間穿縮徘徊於服裝秀、藝廊開幕、美術館展出還有其它一切的設計品新書等等各類的發表酒宴;我開始固定地與北歐的設計師、藝術家、 攝影師、建築師甚至是舞蹈者、音樂家碰面;我們在一起談計畫、談專案、談行銷、談展出。某一天 ,在一個開幕會的昏暗角落裡,我忽然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波希米亞世界,那個我年青時無比嚮往的一處不可及國度。

在這個國度中,每個人都儘量地按照自己的夢想過活。
雖然很多時候,必需在咖啡廳、H&M服飾店或是老人看護中心兼職,維持生活。

在這個國度中,每個人都有熱烈的創作欲望。
雖然很多時候,都只能替朋友設計衣服、為打工的咖啡廳舉辦免費演唱,或是在不知名小藝術空間無償展出,以諸如此類的方式來舒發心中巨大聲響。

之後我常在思考,這樣一個國度中的這樣一群人,在我們台灣會如何地被對待。
「這樣下去,國家必定會失去競爭力,還是早日看清現實吧﹗」產業大老如是說。
「不如,找個紮實的可以溫飽的飯碗吧!」父母老師該會這麼憂心地說。
「是不是到了該長大成人,該認真負責的時刻了。」朋友情人會這麼氣憤地說。

我自己啊,也是花了很久的時間,才漸漸習慣斯德哥爾摩這群人的作法:
兼好多份工作,住在狹小公寓中,吃著不怎麼美味的食物 (雖然瑞典的東西本來就不怎麼好吃),穿著二手店買來的衣服,就為了存錢買一臺好的單眼相機、或是吉他,或是陶土、木材、布料,所有一切能將自己夢想實現的東西。這群人常常很疲憊,總是為著房租伙食費繁忙,可我在他們疲倦的眼睛中看見了夢想火光,在他們被生活壓低的頭上,看見了與現實正面對決的昂揚。

我於是問,為什麼這些斯德哥爾摩年青人,能夠如是恣意如是大膽如是不顧一切地勇敢。

在一個冷清夜裡,當獨自一人在飄雪城市中走著,我忽然明瞭,這樣的勇氣,似乎是來自於孤寂。

在理性至上個人至上的瑞典國度裡,沒有神、沒有家庭、沒有無上權力,於是,在瑞典人的生命中,也就沒有了可以祈求、可以依靠,可以求其代為規劃人生路途之對象。瑞典人,在成年之後,就沒有神、沒有家庭、沒有無上權威,只有孤單單冷清清一個人,於是只能自己夢想自己追求,或者是自己夢想自己了斷。


我回想自己在台灣時,聽從社會師長父母朋友的建議,讀不喜歡的書、考討人厭的試,做讓自己反胃作嘔工作的那些年少軟弱歲月,雖然我有神可求、有家可靠、有權威指引,但在記憶中那些時光卻總是暗淡,總是充滿自我厭惡之腐敗。

於是在那刻才明白,曾在某些智者口中說過的我從來聽不懂的話語:
寧願在黑暗中聽著心中鼓聲,沿著自己的路前進,哪怕是顛簸哪怕是吃泥,也不願走那條別人口中的光明康莊大途。

我穿過深雪進入了老城中的一個地下酒吧裡,我叫了啤酒點起了煙,靜靜聽著朋友 Jean – Charles演奏的樂曲。他出生南法,於巴黎工作、成長,再隨著愛情,飄流至斯德哥爾摩。

他寫詩、寫童話、演戲、導戲、編作樂曲。
他一臉鬍渣、飄散捲髮、漫逸藝術家氣息。

在他的音樂中,有麥田、陽光與笑容,有甜蜜的愛情,美麗如新鮮軟糖的詩句。在他的音樂中,也能聽見那若有似無如同空曠農莊中遙遠的吶喊,以及,那歐洲陽光下樹影中,所帶著的些微寒冷淒愴。

偶爾,還會不經意地聽見,北歐那靜夜湖中獨舟擺盪之陰森遼闊。

他,是斯德哥爾摩之波希米亞子民。他,真實放縱地,活著,唱著。

我長長地吐了一口煙,望著身旁朋友,大家皆帶著癡迷的笑,凝神靜聽樂曲
。我知道,這許是藝術家之間的相濡以沫,所謂巨大才華所謂七彩夢想也許沒有未來可能,沒有成就一刻;但微醺的我卻再清楚不過,無論怎麼說,他們此刻的生活也總比我年少十年的光陰,來得美好,來得真實。




本文原為 2010 年誠品旅行節而寫
照片:“ Jean - Charles Schwartzmann” 攝影師 Anna Malmberg


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

創新的可能要素_ 01 _做夢的勇氣




我不停地讀著所能搜集到的北歐創新資料,在「創新」的關鍵字下Google 也幫我羅列了不少來自美國與中國與創新相關的文章。

怎麼創新如何創新要素與奧義為何?各國專家學者各界領導各種理論大師意見紛陳。

忽地,賈伯斯十句名言之一,映入眼簾 :「時間有限,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陰影裡;不要被教條所惑,盲從教條等於活在別人的思考中;不要讓他人的噪音壓過自己的心聲。」。

這話,其實很多人說過。

村上春樹的話差不多就是,「聽著自己心中的小小鼓聲,往黑暗幽深的林中獨自走去。」星爺的說法,便是「人要有夢想,不然與鹹魚有什麼兩樣」之語。


前陣子我回母校政大去演講,對著台下八十幾位法律系一年級的學弟妹,說著我是如何在法律這條路上失敗,然候再花了十幾年的時光找到自己的夢想。目的在給台下的學弟妹們打氣,告訴他們讀了法律系之後,不見得一定要當法官律師, 要嘗試在社會眼光、父母期許、同儕壓力下,活出自己,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我這幾天在思考「威權體制」在台灣不是上個世紀的事嗎?

不都已過了 20 年了,怎麼台灣的社會之中,權威對我們的年輕一代還是有這樣巨大的影響力呢?現在的年輕人如果要追尋自己的夢想,是否還跟我當初一樣的困難?


我想起自己之前寫的一篇給誠品旅行節的文章,說的是斯德哥爾摩年青人他們傻子一般之做夢與堅持的故事。重讀這篇小文 (http://kingdomofinnovation.blogspot.com/2012/01/ref-for.html),我似乎開始相信,這傻不拉幾做夢的勇氣,很可能是北歐創新的要素之一。

當然,空有夢想是不夠的,重點在於行動,夢發完了,就得壯起膽子出去闖出一點東西。

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我的創新實踐 _ 軟體狂人與大砲


大砲,是江湖傳說中孫文的外號。

1922619日《申報》報導孫文與陳炯明的武裝鬥爭時,引用孫先生的話語:「我下令要粵軍全數退出省城30里之外,他若不服命令,我就以武力壓服他。人家說我孫文是車大炮(俚語,指只會講大話吹牛的人)….

今天,我與一位認識兩年的瑞典軟體狂人 P 先生開會時 (其實他的正職是駭客 同時也是現在正火紅的創業家),他就是以「大炮」的同位語 ( bluffing) 如是高階的詞語來稱贊我的。

P 先生兩年前創立一間開發社交軟體的公司,其技術其概念上都超人一等,也獲得了瑞典官方創新資金的投注,不過到2011 年底,這公司的軟體介面正式從網海中消失。

我說,這是怎麼了?
我說,你的軟體兩年下來夯不啷噹不到兩百個會員,人家英國交友網站 Badoo
也才跑了幾年卻飛黃騰達,如日中天。

P ,有才華的軟體人這麼多, 好點子好技術好創新從來就如大江大海一般,滔滔不絕,市場中缺的,永遠是一個行銷的鬼才!

這鬼啊,他可以把不錯的東西,弄成傾國絕色,送到買家的前方。
他也可以把那些半真半假、半生不熟的軟體,讓它熱燙翻滾,讓它翻昇騰空。
很多軟體人如我,總是少了一個擅於 bluffing 的創業伙伴,不,我說的是一個懂行銷的伙伴。

P 說,我設計了許多款兒童遊戲,在瑞典很受歡迎,我將之翻譯成英語、 西班牙語、但怎麼樣還是跨不出瑞典國度。

我說,茫茫App store之中,使用者是看不見你的。
我說,P啊!語言,是我天生的居所,Bluffing 我當仁不讓。

我開始說出今天見面的主要議題:兩人共同來開發一個 App

他聽了我列出來的幾個需求,幾個可以滿足我人心中巨大渴望的美好功能。
P 笑著說,這我今天晚上就可以寫出來。

我說,那二月進入測試,三月就Beta上線吧。
我說,P你就盡力寫出這個APP,剩下的法律資金行銷推廣就交給我來做。

P 說,我相信你,我知道你是座加農炮

然後駭客與大炮就這麼開始了。



延伸思考
Q 軟體技術人,創業初期是否要找懂行銷的伙伴?(或論創業初期行銷的策略? )
1.      37 signals軟體公司,在《工作大解放》p186中說,忘了華爾街日報之主流媒體,讓有市場影響力的部落客主動來報導你。他的意思差不多是「東西好, 自然有人會看見」。
2.      創業大師,蓋伊.川崎,在《上班族 ,只能這樣嗎》p116 中說,創業初期該規劃行銷成本,不要依賴病毒行銷、口碑行銷或 TechCrunch 網站,這類一廂情願的行銷方法。他的意思是,被看見是稀少的特例。

延伸閱讀
《行銷人是大騙子》賽斯‧ 高汀,商智文化出版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我,終於有話



2009 年出版《極地之光‧瑞典設計經濟學》之後,便開始著手第三本書的寫作,
打算從文化創意的角度,來分析北歐五國幾個商業品牌成功與失敗的原因。接着的2010 年夏天,我失心瘋地忽略了所有朋友的勸告,創辦了《cacao 可口》雜誌,然後是2011年的雜誌拼搏築底期,.不消說,這第三本書的寫作計畫也就無盡地拖延下去。

前幾天,年底自我總檢討時,才靜下心來仔細地看這件延宕許久的寫作計畫,這本書.到底是該怎麼辦?

深自檢討之後我發現,沒能動筆的真正原因,也許不是沒有時間不是沒有心力,而是我基本上既寫不出來,也寫不下去

怎麼說寫不出來呢?「文化創意產業」這個概念,從幾年前我模模糊糊地跟著大家盲用,到寫完《極地之光》自以為有點心得後的慎用,再於後來聽到我的好友 黃國珍之「產業之創意文化」的精譬論點那刻,我寫書的心就全然動搖了。 我不停地問自己,真的有文化創意產業的樣的東西嗎﹖那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概念呢? 既便有,在《極地之光》之後我真的還要還有能力再寫嗎
當自己這樣胡亂想一頓問一通之後, 我就寫不出來了.

我親愛的編輯,她一直鼓勵我耐心等我, 並每隔幾週便與我問候討論,於是我差不多確定了,要稟承我朋友國珍的思路,以(橫跨不同的)「產業之創意文化」的角度來篩選並探討北歐商業品牌成功與失敗的原因。2010年地擬出了大綱、排定採訪行程,然後到2011年我忽然發現,名單上的幾家公司有衰退驚人的、有垂死掙扎的,有的竟也破產了。不消說,在這樣的光景下,我是怎麼也寫不下去了。

最重要的是,我內心關注的,已不限於設計以及文化創意產業,很多時候我所看所聽的都是與商業及科學等其它領域相關的創新事物,我於是決定放下那兩三本擬好的大綱,那種文化的創意的產業的這般熱門的大綱,我希望將我此刻看見的東西,我深信的想法寫下來

我想寫的我想說的是一個關於北歐人如何創新的故事。

這幾天,忽然有一個想法,像我自己這樣的策略顧問、設計創意評論者、文創經紀人,若是有天親自捲起袖子,投入產業當中實做實測自己的理論與看法,會是怎樣的光景?

於是在書寫這本關於北歐創新模式的書之此刻,我想更進一步,於研究書寫同時,將所建立的論述,即刻放入我所親身參與的,或是擔任顧問諮詢的北歐新創事業當中來實踐,並將過程與心得放在網路上,與所有對商業創新模式有專長與興趣的朋友,來分享討論互動。那會是包含了時尚、數位內容、清潔科技、家居零售以及網路應用等等不同產業的實踐經驗。

於是,這個部落格,它會是一個直接的、口語化的、有時跳 Tone 的真實記錄。
它會是一次北歐美好風光的側拍,會是一場商業創新神話的去魅儀式。

它說到底只是一個小小的寫作實驗計畫。以及我此刻最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