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思索_ 無套褲漢的理想與文創底層珍珠的夢想




在霍布斯邦 (Eric Hobsbawm)所著《革命的年代》第94 頁中提到:

「無套褲漢( Sansculotte) 是法國大革命中,由勞動者、小匠人、店鋪老闆、手工業者、小業主所組成的革命組織.。」「無套褲漢為革命提供了示威者、暴動者與街壘構築人。」然而他們只有肌肉與血汗,他們無能替法國的未來,提供一個能夠取代專制皇權或立憲君主的政治方案。

無套褲漢他們的理想,一種鄉里人和小手工匠的美好過去,一種不受銀行家和百萬富翁干擾的美好未來,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歷史,殘酷地與他們背道而馳。


在桌前的我,無法自制地開始聯想:

按我國文創法,稱文創產業者,共十六大類 (十五+N)

若以資金大小與技術智財含量觀之,有資本密集、技術智財密集的高端產業,如李安導演之少年Pi的奇幻漂流》所代表的電影工業就是。

更有些小資本低技術,屬於第二產業或在文創產業光譜中在相當底部的產業,比方杯碗瓢盆毛氈等手工製品,比方我獨立出版的《cacao 可口》雜誌,或比方以一人一皮箱單打獨鬥之創意市集小確幸小清新小幽默等等生活品牌。


霍布斯邦說,無套褲漢在法國歷史上,至多只在其發展道路上設置了路障,而影響了法國經濟的發展 (往工業化、資本主義推進的時程)


我不禁想著,連我在內的這群文化創意產業底層珍珠的夢想, 是不是也會讓台灣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虛擲在我們自以為是的文創產業大國美夢之中,而忽略了國家創新真正的源頭與動力?譬如教育,譬如科技,譬如研發或是獨立思考的能力。



Image source :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ans-culotte.jpg?uselang=zh-tw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實踐 _ IT 產業中的第一次創業



我的第一個IT創業是 Mr.Travelo

我們是這樣定義自己的

Mr. Travelo我的旅遊書,一個照片上傳、即完成排版的線上旅遊書,在旅遊玩家上傳照片時,系統自動將相片依時間、景點分類,同時加入Google地圖資訊、與社群互動功能,最後匯入優雅、簡潔的旅遊書版面,使用者即可將這趟旅行分享到各社群網站;Mr. Travelo提供一個全自動相片管理,與社群互動服務;讓完整的旅行故事,不再分散在不同平台。



文創當紅的此時不免有人問我你怎麼又往叉路走了過去走回那個保二保三的 IT 產業(這兒稱IT 不說 App 是有一段深刻故事的,待下回再表)

渾身假創意人風格的我是這麼回答的

我最近開始認真地思索科學科技技術發明這些我以前相當討厭的領域,是否才是一個國家創新力量的真正來源與根基

這個想法以及此刻所有我內心的質疑基本上就是這個部落格的核心與我下本書想要探討的主題此刻的我還沒能清楚的說出也未能看清它的整體架構,於是我只能深入科技與科學領域之中去看去聽去撞牆去跌股去深刻學習



Mr.Travelo 網址  www.mrtravelo.com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切腦_ 虛構的物件: 從實驗室到商業概念

                                          Photo source: The Swedish Museum of Architecture


可口智造開放創新工房 M- Project 工作坊
主題虛構的物件: 從實驗室到商業概念
日期: Tuesday August 28, 2012
時間: 12.00 – 18.00, hållBAR from 18.00
地點: 瑞典建築博物館

這個工作坊是我們可口製造開放創新工房眾多計畫的一部分 M計劃的目的在於將歐洲材料研發實驗室的知識導向設計與建築的領域中然後產生有經濟價值有社會意義的智慧產權

M計畫是由可口智造與瑞典創新者Mats Borden 發起偕同瑞典Biomine 研究中心 芬蘭 Aalto 大學 瑞典工業設計協會(SVID)瑞典工藝設計協會 ( Svensk Form)於瑞典建築博物館共同舉辦

工作坊將以分桌討論的方式進行 Biomine 的科學家擔任桌長主持一項科學技術的討論來自不同領域之設計師 建築師 品牌經理投資者與商業顧問平均地坐在各桌 來激盪出確實可行的商業概念

各桌的主題:
1.
透明的龍蝦 (生物科技在武器上的應用)
2. 變色紙
3. 改造基因植物 ( 攜帶動物基因的植物)
4. 細菌纖維素 ( 生物學在醫療上的應用)
5. 超疏水性泡沫材料( 在建築上的應用)
6. 胡椒鹽電池


歡迎來到開放創新工房!


Date: Tuesday August 28, 2012
Time: 12.00 – 18.00, hållBAR from 18.00
Place: The Swedish Museum of Architecture

We start with a light lunch 12.00-13.00

This meeting is part of a long term aim to transfer knowledge from the material research laboratories to design/architecture and vice versa,

In connection with the research center Biomime's annual meeting we will organize an interdisciplinary meeting at The Swedish Museum of Architecture in Stockholm. Point of departure will be prototypes/demonstrators/samples from the laboratories - objects of fiction.

13.00 Introduction and inspirational talks. After that we split up and go to a round table of your choice.

On the table:
- “Transparent lobster”
(leading scientists: Lars Berglund and Nuria Butchosa)

- Irridescent Paper
(leading scientists: Derek Gray and Houssine Sehaqui)

- Transgenic Plant (leading scientists: Geoff Fincher and Björn Sundberg)

- Bacterial Cellulose (leading scientists: Qi Zhou and Vincent Bulone)

- Superhydrophobic foams (leading scientists: Lars Wågberg and Olli Ikkala)

- Salt and Paper Battery (leading scientists: Albert Mihranyan)

We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become world leading when it comes to applying material science. But then we need to develop new tools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sciplines.

“Where word breaks off no thing may be”, Stefan George
”Inget ting må vara där ordet brister”, Stefan George
”Kein ding sei wo das wort gebricht”, Stefan George

#knowledge transfer #recontextualisation #creative connection points #material research #scenario building #molecular crowd sourcing #transformation that matters #performance #properties #the design process #casting competences #staging nature #interfaces #growth potential #language – attributes lead the way.

In collaboration with:
Aalto University
Biomime
Dalénum Stiftelsen
Svensk Form
The Swedish Museum of Architecture


Welcome!!!

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思索_ 馬克斯的創新國度是怎樣混亂的一個部落格呢?







不是要談文化創意產業怎麼反倒是常常在談時尚?你問
我要說的其實不是文化創意產業我要談的是產業創意文化, 然後演變成跨界創新」,最後不自覺地走上了文明創造」的道上。

文化與文明有甚麼不同 你問

google一下, 百度與Wiki 都有
然後你會知道我要談的不是現在熱門的東西我要說的是深刻長久的事

那怎麼會談到時尚? 你問

時尚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
羅蘭巴特可以從符號學來寫服裝為什麼我們又就不能以時尚作為一個切入點來談生活中的創新與進化

那我怎麼感覺你這裡還是亂糟糟的? 你不再問但下了評語

感覺混亂是很好的
因為你已經與我一起走向了未知之途
無路無光無牆無方向無天道無人言無祖宗家法
你得要自己創造一切
系統現金流商業模式創新想法

你懂了上面的文字意涵之後才能開始接著說下面的故事







(上圖是我紐約的藝術家朋友 Michael Alan 的作品 " Fly").

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思索_ 彷若時尚 — Henrik Vibskov 一位藝術家的告白




他的作品,以服裝設計來說,好看但也稱不上拔尖,怪誕卻搆不著前衛,然而他在丹麥時尚界的地位,甚至是世界時尚地圖中,皆讓人不可小觑。他搞樂團、弄裝置藝術,隨性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事。他擁有自己的時尚概念店,同時也賣著別人的服裝,一點都不再乎是否搶了自己的生意 。這般俊逸灑脫這等異端狂放之人便是丹麥男性時尚設計師 Henrik Vibskov
  
Henrik 2001 年於倫敦聖馬丁畢業後,僅創作了 20 個男女裝系列,卻吸引了諸如M.I.A., Kanye West, Bjork, The Arctic Monkeys等之名人粉絲。於是不禁要問,如果一位服裝設計師,他的系列只是尚稱特異他的衣裳只是略微美好,再加上那看似漫不經心的品牌經營,憑什麼在眾多的北歐設計群英中冒出呢?

答案,可能在於他選了一條對的事業之路,這條路即是上篇文章曾提到的論點︰上層結構(supratructure)。簡單的說便是當時尚發展到了極致之時, 下一個層級便是向藝術領域乞靈了

Henrik從進入職場開始,就已經不是單純的時裝設計師,而是一位雙腳踏在數個不同藝術與設計領域中的煥發才子。在2005 日本世博會、 2009 & 2010冰島 LungA 藝術節、 2011光州設計雙年展 ,他是藝術家。 在聖地牙哥、北京等各國音樂節中,他是電子樂團electronic musician Trentemøller的鼓手。在時尚圈中,他則是 Paris Men’s Fashion week 上惟一的北歐設計師,也是2012年丹麥時尚設計獎的評審首選。

於是我們看的相當清楚了,Henrik不是時尚設計師而是概念創作者,他每兩年發展出一個新概念,然後就著這個概念建起一個巨大的異端符號世界:包含了音樂、時裝、出版品與裝置藝術 ,然後這個世界發出了光暈,吸引著一群又一群的世間菁英狂亂撲向這裡。 

於是我們知道地相當澈底了,他的服裝在時尚光譜中,是落在「概念設計」裡,穿著的與喜好的人多數不把它當成一件織品看待,他們穿披的是一種態度一種宣言一種姿勢,他們把自體當成空間,上映著一場又一場的藝術展演。

穿上他的服裝,我們就是活躍在紐約MoMA、巴黎 Palais de Tokyo、倫敦 ICA in LondonKiyomizu-Dera Temple in Kyoto 等十數間美術博物館藝廊的創意先鋒 ;我們也是米蘭10 Corso Como 、首爾Tom Greyhound 安特衛普RA、莫斯科Magasin、新加坡 Club 21  時尚聖殿裡的淨壇者。

我說 Henrik其實是位藝術家,他以藝者的眼與手, 將他腦中的概念,透過織物 、布料、 扭扣、 皮革,轉換成為有形物體,便成了藝術逸品  

只是這些藝品,世人看來,彷若時尚。


www.henrikvibskov.com

全文與豐富照片影音: Evoketw.com


2012年5月29日 星期二

思索_ 耳機啟示錄 (下) Molami. 設計的上層結構




我持續地思索耳機這符號物體的下一個趨勢。
某天我翻著時尚雜誌,無意中發現了 Molami 這個瑞典品牌,它一下子就將我的疑惑全然打開。

Maria von Euler, 一位擁有巨大童心的瑞典工業設計師,她從斯德哥爾摩設計學校畢業之後,進入了 Zound Industries (Urbanear 的設計公司)實習,這段經驗,激起了她對耳機產業的熱情,以至催生了她自己的品牌 Molami

Maria 花了很長的時間,將時尚與工匠傳統,納入這個陽剛味極重的硬產業中。她特別強調材質與造型,耳機外以皮革包裹,內以絲綢纏繞線材,18 k 金做為外層裝飾的門面,她賦予耳機女性的曲線,她以女性溫柔美學,將耳機塑成一串串托映女子獨特面容的耀眼珠寶。Molami,超越了耳機的傳統局限,成為一首能穿戴的美好樂章。

我忽地想起馬克思《資本論》中,關於上層結構(supratructure)的說法,於是一個關於人類創造力的金字塔架構,在我心中慢慢成型。那最底層的,是類似創意市集可愛手工小物等之hand-made/ kuso設計。

它的上層似是工業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的硬領地。往上去,彷彿就是時尚的繁華場域。
Molami 就是以工業設計為核心的產業,向上攀昇到時尚領域的一個好例子。那我是不是在暗喻,市場上許多標榜時尚風格的耳機品牌,就比那些以工業設計為底子的傳統品牌優異呢?
不是的,許多大肆以時尚自我貼金的品牌,掀開後儘是些半吊子低劣商品,且讓我在此胡亂引用馬克思的話語吧,是下層結構在決定上層結構啊!沒有了工業設計為裡底的時尚耳機,拆開了包裝之後,只剩傷悲。
你也許問我,那時尚之後再攀上去的上層結構是什麼?

藝術啊我說。
那是個由一群可以望見未來的人所建構的囁語世界。

此刻你應該懂得我為什麼要提 Molami 這個品牌了,這是一個比時尚品更前端的物件,它含著奢華限量菁英的隱喻,它剝離耳機現有的存在,它給了我們一段有關未來的訊息。

Molami這樣帶著極度未來時空的物體,讓我看見了人與機器合一的,那個不知該快樂還是哀傷的2050 年。

那也就是凱文‧凱利(Kevin Kelly)所說的人類的下個階段,一個半人半機械的生化科技痛並快樂著的世代。

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思索_ 耳機啟示錄 (上) 符號的力量

                                           Photo source: Urbanears.



流行音樂,以瑞典來說,通常面對的是較年輕的族群,消費的習慣也僅於特定的時間與固定的場所中 (比方家中3C 配備前,現場演唱會中或是使用傳統MP3 之時)

近幾年iPod的出現,首先解放了有型有款的聽音樂之時空限制,線上串流音樂Spotify.com 的服務上市之後,更讓斯堪地那維亞的年輕人能隨時隨地無限制地(吃到飽)聽到喜愛的音樂,於是,一個其實相當明顯的,然卻不容易一眼看見的需求就浮現了— 我們每天拿著智慧型手機,載著這麼多的好音樂,卻用著中等表現以下的耳機來聆聽,怎麼說都不對,特別是手機廠搭配的耳機,千篇一律單調乏味品質良莠不齊,在這樣「產業所做的努力與顧客的期望之間所產生的不一致」的情況下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之語),北歐一些創新者就抓住了這個縫隙,一舉在瑞典與丹麥掀開了新耳機品牌的熱潮。

瑞典市面上,除了傳統耳機大廠之外,令人垂涎的新創品牌有:
A.色彩鮮豔,造型俐落的瑞典Urbanear
B. 街頭風、強調個人不羈風格的瑞典Wese
C. 承襲 Apple 設計血統的瑞典Nocs
D. 極簡北歐風格的丹麥 aiaiai
E  技術偏執的瑞典 Jays

依據官方的資料顯示,瑞典是世界上第三大流行音樂出產國,如果這個說法為真,那我不難想像這麼多與音樂產業相關的工作者,比方填詞作曲、樂團演奏、歌手、電腦混音、演出場地經營、經紀公司以及DJ等等,就是這股耳機狂潮的幕後黑手。此刻,我站在斯德哥爾摩某賣場貨架前方,鋪滿整面牆無邊無際的耳機品牌著實讓我發慌。

耳機,已經從單純的「傳送音樂」之物體,變成為一項「展現自我」的標籤工具。也就是說,消費者對耳機的期望,已經從單純的功能性生理需要,提昇到了社會需要(參見馬斯洛需求理論)。這個深刻的轉變,讓昔日幾家耳機大廠於一夕之間失去了寡占地位,因為他們還是無法分清楚「帶有符號學意義,本身就是時尚品的物件」與「有時尚感的高階機械裝備」之不同。

三四年前當智慧型手機還沒這麼流行時,瑞典人因為擔心手機會導致腦癌,就已經大量使用帶有麥克風的耳機來說話,在iPhone Spotify橫掃斯德哥爾摩之後,在地鐵上街頭上,所有的人,除了低頭觸觸觸之外,耳上都掛著一付耳機,玩樂團的年青人戴著 Urbanears,街頭遊盪的青春少年將Wesc 放在滑板邊旁,工業設計師慎重地將 aiaiai 收在無印良品的黑色背包中,商務人士仔細地掛上Bose 不讓耳機弄壞了髮上的油光。

我,戴上了壞了右邊的純白耳機,聽著巴哈,想著這個符號物體的下一個發展的趨勢。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思索_ 跨出文創國境邊界後,才是創新的開始




什麼是文化創意,依照我們的文創法第三條的定義:
本法所稱文化創意產業,指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之形成及運用,
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之潛力,並促進全民美學素養,使國民生活環境提升之
下列產業:(以下共有十五種產業,我這就略過不表了)

我一直在想,以上這些文創人,這些設計師、媒體人 舞蹈家、藝術家等等,就只能在上述的「文創產業」中發展嗎?如果,他們去到於眾人想像中全然無關的領域裡闖蕩,會有什麼樣的事情發生?(其實這樣的越境,在台灣已經有很好的實際例子了,就是由策展人與建商合作的各種文化活動。 )

身為文創經紀人的我,也時常在思考,除了文創展覽、實體商品或公共空間創作之外,文創人巨大的腦力與創造能量,還可以應用在什麼地方。

有幸,我認識了一位與我有著同樣疑問與相似文創經紀背景的 Mats,他與我都同時看見了一個事實:文創人,其所擁有的「詮釋現狀、預測未來以及形塑趨勢的能力」正是許多科學研究者,比方生物學家、材料學家、核子能源專家等等, 所渴望與需求的,後者需要前者的能力,將他們如古代失傳咒語般難懂的理論與研究成果,轉換成一般人能懂的說法與語言。(同樣的道理,實業家與資本家或是政客,也相當需要文創人,但我想大家都已經知道也看見這點了。)

於是,我們策畫了一個「越境」論壇。
(在這我不用「跨界」兩字來描述此一論壇的原因是,這個詞語總有種一腳踩在自己固有安全領域中,一腳小心踏入別的領域中之試水溫沾醬油感。「越境」就很有一種放下過去背起行囊踏入全然未知之感受。)

簡單的說,我們想透過文創人加上科學研究人員的力量,將海洋這座地球資料庫中所蘊藏的知識釋放出來。進一步說,就是透過各種新科技,比方擴增實境、生物晶片、定位技術等,先從海洋萃取資料,再透過文創人將資料譯成普通人能懂的訊息,繼之將此訊息投放到群眾中,令其擴散、衝撞、辯駁、交互影響之後,重新融合為一種人類可用之知識。

這過程真的是不容易說清楚啊!我想連上面那段白話文寫成的文字,大家讀起來應該就像古代失傳咒語一樣吧.

我嘗試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於海洋動物體內置入生物晶片,透過它們身上某種荷爾蒙的細微變動,我們可能可以發現到海底此刻正在發生的肉眼所無能看見的變化,比方異常的溫度異常的污染等等
在上述的過程中,不都是科學家的工作嗎?文創人有什麼忙可幫呢?
嗯,上面例子中的生物變動,若是單純數據或是科學報告的話,那基本上就全是科學家的事了,但若我們讓此變動成為智慧型手機App 上,以色彩或 infographic來顯現的擴充實境影像時,那文創人就很有表現的空間了。 

光是這樣的一個影像,我們就需要:
海洋生物學家 + 生物晶片專家 + 電機電子工程師 + 程式設計師 + UI 設計師 + 平面設計師等等,才能將這樣的想法實現。

這,差不多已經是在發夢了啊。

然而你看,在這樣猛地跨出國境,狂亂地發夢之後,我們將會發現,總是覺得受束縛之文創人的你,似乎已經在一不一樣的高度在一不相同的次元中,來思考事物來看待自己。

這,也就是創新的開始。



Välkommen till en diskussion om hur vi kan fördjupa förståelsen för vad som händer i havet/Welcome to a discussion about how we can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what is going on in the sea.
Plats/Place: Marint Centrum i Simrishamn
14 juni klockan 12.00 (Vi börjar med lunch. Diskussionen börjar klockan 13.00)/June 14 at 12.00 (We start with lunch. The discussion starts at 13.00) 

Vårt mål är att starta en process som syftar till att ge oss nya verktyg att uppleva havet/Our aim is to start a process that will give us new tools to experience the sea. 
Läs mer i bilaga/Read more in attached document.

Er aktiva medverkan är avgörande - se denna dag som ett konceptionellt knytkalas/Your active participation is essential - see this as a conceptional potluck day. 

Anmälan sker till/RSVP to: augmented14@bioinspiredforum.com 
Meddela om ni önskar lunch och/eller buffé./Please make a note if you would like lunch and/or buffet.


Talarlista/List of speakers: 
Michaela Schmied – Augmented Reality – What is it?
Owner & Creative Director, Augmented Event, Sweden

Martin Snygg – Geopositioning – What’s next?
Head of Future Position X Lab, Gävle, Sweden

Dr. Silke Kröger – Biological Sensors – How does it work?
Senior Scientist at Cefas Lowestoft Laboratory, England
I see, you see, we see – the SEA
“A marine scientists view of the oceans and how sensors can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The Leafsnap project  www.leafsnap.com
Skype Interview

Erik Selander - How marine organisms hit it off.
Marine biolog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Gothenburg, Sweden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Jan Heuschele – About pheromones and test case : “How copepodes hit it off”. 
Evolutionary Biologist, PostDoc DTU Aqua, Denmark

Olof Werngren – Test case “How copepodes hit it off” and producer of WIP-corner. 
Founder Augmented Event and Media Producer, Sweden

(Obs vissa förändringar kan ske/The list is subject to change.)

Moderator: Patrick Baltatzis 

Introduction:
Mats Broden – Bioinspired Forum and Marine Center.
Max Wang - Cacao Intelligence – coming event in collaboration with Asia. 
Sara Ponnert – Liaison Officer, Media Evolution

Om ni har några frågor kontakta mig gärna/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contact me.
Mats Brodén
+46 (0)70 777 34 50
mats@bioinspiredforum.com

Med stöd från/With support from:
Region Skåne - European Regional Development Fund